top of page

孩子打人、丟東西等破壞性行為的原因

作為家長,當孩子展現出破壞性行為時,我們常常感到困惑和無奈。但是,我們需要了解孩子破壞性行為的原因,到底孩子為什麼會出現破壞性行為?家長可以如何幫助孩子改善呢?


學齡前的孩子出現破壞性行為是正常的

學齡前孩子的表達能力和情緒調節能力尚未完全成熟。在這個階段,孩子正在學習如何理解和處理自己的情緒,以及掌握社會規範和行為準則。


家長應該觀察孩子出現破壞性行為的頻率、持續的時間以及是否有外界刺激因素引起。如果孩子在沒有明顯刺激的情況下,情緒突然爆發,且這種情況持續了六個月以上,已經嚴重影響到孩子自己或父母的日常生活,例如出現自傷或傷人的行為,那麼就應該考慮尋求專業治療來協助孩子改善這種行為。


學齡前的小朋友表達能力和情緒的調節能力都尚未成熟,在學習情緒、社會規範的階段出現破壞性行為是正常的。家長平常可以觀察破壞性行為出現的頻率、持續的時間以及是否存在外界的刺激因素等。若孩子在沒有受到刺激的情況下,情緒突然爆發,且狀況持續6個月以上,已經嚴重影響到自己或父母的日常生活(例如出現自傷或傷人的舉動),才要考慮尋求專業治療,協助改善。


異常行為是孩子發出不安的訊號

孩子的破壞性行為都是事出有因,是不擅表達的他們發出的不安訊號,有待家長去探尋。重要的是要識別孩子正常的發展階段和行為,同時保持開放的溝通和理解。孩子需要時間和指導來學習適當的情緒表達方式和行為方式。家長可以提供穩定的環境和正面的引導,並尋求專業意見和支持,以便更有效地處理孩子的破壞性行為。


理解和處理孩子的破壞性行為的要點:

  1. 正確理解破壞性行為:年幼的孩子尚未完全掌握情緒調節和社會規範,因此破壞性行為在某種程度上是正常的。然而,當這種行為影響到日常生活,並持續了很長時間,我們應該考慮尋求專業協助。

  2. 探索行為背後的原因:孩子的破壞性行為是他們無法準確表達內心不安的方式。我們可以從生理、環境和情緒學習等方面進行排查。檢查孩子的身體狀況、觀察周圍環境的變化,並理解他們情緒認知和表達的限制。

  3. 檢視自身教養方式:當孩子不聽從指導時,家長應先檢視自己的教養方式。重要的是採用正向管教,解釋行為背後的規則和規範,讓孩子明白為什麼不能這樣做。同時,要確保教養原則一致,避免矛盾和混淆。

  4. 尋求支持和建議:如果自己無法找到教養上的盲點,可以考慮尋求親子諮詢或加入支持團體。與他人交流和討論,可以從第三方的角度獲得新的見解和建議。

記住,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,發展的步伐和方式也不盡相同。通過觀察、溝通和適當的支持,家長能夠幫助孩子建立更健康和積極的行為模式,促進他們的成長和發展。

bottom of page